上一版/ 04 版:副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节气游”,如何变“人气游”?

新即墨 新闻    时间:2024年07月10日    来源:新即墨

  小暑至,荷花开,清凉与诗意在龙泉悄悄绽放。韩兆刚 摄
  有人说,中国人有着“在年轮里安家”的传统,有着极富仪式感的四时礼仪。
  在古人对天象的观察中,“夏至”和“冬至”是最早被确立的两个节气。琅琊台,是迄今已知的地面上遗迹尚存的我国最早的观象台遗址。古人以琅琊台为中心,观星置象,分划出春秋二分,夏冬两至,分时计岁,发布节气令,祈福四时。
  当下,“跟着节气去旅行”正成为一种崭新的旅行方式,人们步随节气动,寻找着中国大地上最美的时节风景,体验着独具特色的传统习俗。不禁要问,在这个夏至开启的“琅琅的节气游”有何吸引力?全国的“节气畅游图”美在哪里?



  4月,“青岛宣传”曾以《再迎“琅琊时刻”,如何“榜”上留名?》为题,关注了初春时节“琅琊文化”的红火现象。这个夏日,琅琊台再次散发文旅“热力”。
  琅琊台“打开”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传承几千年的二十四节气,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为中国古代四时文化与二十四节气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琅琊台,“镌刻”着古时的节律变化。
  “在这里开启一段四时祈福历史文化之旅”,琅琊镇还发布了旅游地图,整合琅琊域内景点、非遗、民宿资源,推出“四时祈福历史文化之旅”“十二时辰渔家休闲之旅”“穿越千年研学探索之旅”三条旅游路线,串联多个景点,让游客开启一段赓续文脉、体验渔家、启迪智慧的休闲度假之旅。另外,琅琊镇还整合多方资源,推动“琅琊文化”文旅的进一步发展。
  二十四节气“打开”新文旅。
  2022年,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短片中,二十四节气就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如今,国潮已经成为当代人竞相追逐的时尚,节气习俗、民俗赛事、非遗文化、国潮国风等和旅游有机地融合,也被称为文旅“新中式”。
  比如,今年春季,“二十四节气里的大美中国之谷雨采风”活动在青岛启动,活动旨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节气文化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的新路径。这几年,北京不断推出“二十四节气主题游”线路,还有浙江宁波的“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系列活动,山东聊城的“跟我二十四变”旅游营销活动……多地整合本地旅游资源,将二十四节气与景观民俗相结合,凸显文化特色,受到游客欢迎。
  在今年6月5日芒种节气当天,“寻味美好中国·品游万里山河”全国二十四节气(夏季)旅游美食及线路在山西运城发布,各地推荐的共368个夏季节气旅游美食及84条线路脱颖而出,“节气游”再掀热潮。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节气物候是大自然的语言,它将复杂的气候变化转化为生动美丽的物候现象。如今,节气旅游悄然兴起,人们跟着不同时节观赏适宜风景,体验传统习俗,体味文化魅力,感受时光变迁的美好。
  应时而动,在对的时间看到对的风景。
  从葱茏阡陌到湖心留白,从三秋桂子到十里荷花,从雨疏风骤到月朗星稀,从江南依依到燕云漠漠……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点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即便是同一个节气,在中国广袤大地上的不同区域铺展时,人们也能体察到气温的差异、物候的不同、饮食的丰富、习俗的多元。节气旅游既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涵,也提升了游客的体验。
  道法自然,在亲近自然中血脉觉醒。
  中国人素有亲近自然的传统,感时应物的天性流动于我们的血脉中。二十四节气也体现着中国人自古以来善于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春分时节一场小雨,夏至时节一片艳阳,霜降时节一夜薄霜,大寒时节一场飞雪……如约而至的节气,成为人们感受自然栖居生活的重要“媒介”。如二十四番花信风、七十二候的动植物,跟着节气赏花、观察动植物活动与生长节律,增添美好生活情趣。
  民俗宝藏,在四时更替中找点文化味。
  从立春的“打春牛”到清明的踏青郊游,从芒种的“送花神”到冬至的“消寒会”,二十四节气在时间序列中徐徐舒展,包含着农事、民俗、美食、节日、诗词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了民俗体验、非遗手作、传统美食等,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节气图景。
  当下,旅游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吸引流量更多的是独具地域特色的生活方式、特色美食、民俗活动等。节气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探索欲望,让人得以更加深入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虽然“无形”“无物”的特点让二十四节气的旅游开发更具难度,但时间节点多、有内涵有深度,却同样带来了更丰富的想象空间。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二十四节气这座文化宝藏?
  想想何地有何物,何物有何变,何时观何变?
  二十四节气背后是日升月落、四时交替、草木枯荣,是依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而制定的时间框架。中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在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框架内,从立春到大寒的各阶段,不同地区、不同节气的物象斐然,这也是游客的兴趣点所在。
  要选取地域典型的物象变化,加以实景呈现或虚拟再现,让游客观赏和体验。如浙江宁波打造的“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系列活动,北京编制的“二十四节气”主题游线路等,深挖地域物象变化等文旅元素,并将之串珠成线,活化为品牌化的旅游项目。
  看看何时有何生产,有何生活,有何民俗呈现?
  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时代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指南。什么节气该吃什么,有什么习俗……二十四节气已经融进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其背后有广泛的民俗资源和文化认同。要深入挖掘二十四节气民俗资源,比如风俗、仪式、饮食、谚语等,让民俗传承与旅游发展同频共振,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理理何节是何日,何日有何事,有何新潮可挖掘?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时间制度,更是节事体系。比如冬至、清明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又如,立春、芒种等部分节气已经纳入春节、端午等节日体系。节气与节日碰撞,节气活动可以转化成为节日玩法,借用节日人气为节气赋能。比如,围绕二十四节气的节事可与康养旅游、冰雪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行、沉浸式娱乐等融合呈现。
  二十四节气是时令指南,也是生活美学,当节气牵手旅游,人们发现,旅游原来可以将节气呈现得如此亮丽。传承、发展节气文化,跟着节气去旅行,“节气游”也定将成为“人气游”。 (转自青岛宣传)